加息引爆銀行倒閉
矽谷銀行SVB,全美國第16大銀行,持有2000億美元資產,美國科技初創企業的龍頭銀行,宣佈倒閉。這一家連續5年被《福布斯雜誌》,譽為美國20大最佳銀行,銀行在3月7日還發了tweeter慶祝這項成就,就在短短的3天後,銀行宣佈倒閉。究竟為什麼呢?
用最精簡的幾句話來解釋:就是SVB的存款客戶,主要來自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經營困難,銀行存款持續流失,而為了滿足提款需求,銀行需要急於變賣投資,造成大額虧損,銀行想通過市場融資失敗,造成了更大的恐慌,結果發生銀行擠提。SVB成為了美國史上第二大的銀行倒閉事件。

其實,就在短短一周內,除了SVB,還有兩家銀行倒閉了,加密貨幣銀行Silvergate Bank,還有總部設於紐約,資產超過1100億美元的商業銀行Signature Bank,亦因為資金清零,結束營業。後來,危機席捲到歐洲,連帶瑞信這家百年老店,都出現了信用危機,要瑞士央行拯救,最終被瑞銀收購。
銀行接連倒閉,問題出在哪裡?美國當局如何應對?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對後市的影響,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會否好像2008年雷曼倒閉後,引發金融海嘯呢?
銀行倒閉問題一:存款客戶過分集中
SVB的存款來源,高度集中於IT行業,以及投資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疫情期間,美國推出刺激方案,在超寬鬆貨幣政策之下,印了很多錢,因此,IT企業掀起了上市和融資熱潮,SVB的存款,從2020年Q1的600億美元,兩年內,大幅攀升到2000億,銀行「水浸」。



但好景不常,從2022年開始,美國出現40年來最嚴重通脹,聯儲局加息,這些IT企業的融資能力下降。缺乏資金支持,科技業步入寒冬,為了支持公司日常營運,不得不提取存款。SVB存款從流入,變成流出,銀行存款從2022年3月最高峰的2000億,下滑到年底的1730億。到了今年,SVB存款流失加劇。
SVB的業務,高度集中於IT行業。同樣倒閉的Signature Bank和Silvergate Bank銀行,業務就跟加密貨幣高度相關,它們都支持24/7的Crypto支付系統,是加幣貨幣交易商,用來收取客戶美元等官方貨幣 (Fiat Currency) ,轉換為加密貨幣的支付平台。
這三家倒閉的銀行,業務都高度集中在高風險行業,錢來得快,去得也快!
銀行倒閉問題二:投資週期錯配
銀行的業務本質是什麼?就是吸納客戶存款,然後進行放貸或投資,賺取當中的利潤。
客戶的存款,對銀行來說是100%責任,存款一般都屬於短期,銀行要保證客戶可以靈活提款。而另一方面,銀行用作投資的資產,是有風險的,亦會做長線投資。資產和負債錯配 (Asset Liability Mismatch) ,是銀行必須平衡的風險。
SVB利用客戶的存款,購買傳統意義上風險較低的債券資產,例如國債和抵押貸款證券(MBS),以獲取利潤空間,整個銀行業都一樣,本來並沒有什麼不妥。
可是,加息就將這個問題放大了!因為這些風險雖然低,但週期長的債券資產,在加息的情況下,價格就會下跌。當SVB存款持續流失,為了滿足提款需求,就需要急於變賣這些債券,浮動虧損就變成實質虧損。SVB出售的債券,市值高達210億美元,被迫「硬食」18億美元的虧損。
變賣資產造成虧損的同時,在3月8日,SVB試圖通過配股集資22億美元,來補充資金,但事與願違,配股消息一出,導致股價大跌,配股失敗,引起了更大恐慌,一天內的提款需求就高達420億美元,是總存款的1/4!銀行擠提,最後由於現金不足,在3月10日宣佈倒閉。
長期投資,加上短期負債,即是投資周期錯配,在加息環境下,往往向銀行殺個措手不及。
政府應對措施 有效防止骨牌效應
美國有存款保障制度,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會為存戶提供最高25萬美元的存款保障。有了保險,對於散戶來說,銀行倒閉並不可怕。但高於25萬的大戶,就可能無法取回全部存款。而SVB和Signature Bank等存戶,恰恰以大戶居多,有超過90%的存款,都超越了FDIC保險覆蓋範圍。
這些大戶,有不少是上市公司,光是在香港,存款在SVB的上市公司,非官方統計就有16家,公司不能周轉,就會引發其他的違約。另外,SVB事件一出,勢必動搖存戶的信心,尤其是小銀行和區域性銀行,就面臨更大的擠提風險。
最理想的解決辦法,當然靠市場自身來解決。例如,匯豐銀行直接宣佈,收購SVB的英國業務,收購價為1英鎊,免費收編了業務之餘,過程當中更不涉及到納稅人的錢,皆大歡喜。但能接受這種「先結婚 後戀愛」方式的金融機構,恐怕可遇而不可求。
反觀美國本土,為了防止擠提潮的「骨牌效應」,政府就做了兩件事:
- FDIC直接接管了SVB 和 Signature Bank,而且打破25萬存款保障的規則,即是給 SVB 和 Signature Bank所有存戶「兜底」,無論他們是否在FDIC保障範圍,存款有多少,統統全額償還。
- 針對那些面臨類似問題的銀行,美國央行提供全新的借貸便利,允許它們用金融資產抵押,相當容易地,以相當優惠的成本,從央行拆借資金,以應對大量的提款需求。
這一套組合拳,一方面停止存戶的恐慌,另一方面為資不抵債的銀行提供救命的資金流動性,我們有理由相信,可以有效阻止骨牌效應。
危機解除了嗎?Who’s Next?
這次倒閉的三家銀行,都不屬於「系统重要性金融機構」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SIFI),即是大得不能倒閉,一旦倒閉就會引發類似「雷曼事件」的銀行。美國央行要去拯救這種級數的銀行,還是綽綽有餘的,影響有限,不會引發金融海嘯。
但如果發生在SIFI當中的任何一家銀行,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們看看SIFI名單,30家銀行裡面,正面臨著巨大壓力的,不在美國,而是在歐洲。
深受財困的瑞信,面臨連續5個季度的虧損,更被審計發現了「內部監控缺陷」,被迫延遲發表年報,正所謂禍不單行,瑞信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由於持股比例限制,不能再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最大股東都要「縮沙」,消息一出,瑞信股價就跌了24%。
幸好,就在同一天,瑞士央行提供500億瑞士法郎(即540億美元)擔保貸款,強化瑞信資金流動性,短暫化解了危機。540億夠不夠?這個對大家來說可能是個天文數字,但大家如果留意的話,SVB一天的提款額就已經420億美元了,540億對於瑞信來說,有點杯水車薪,而瑞士2021年GDP是8000億美元,540億等於全年GDP的6.75%!作為系統性重要銀行,瑞信是屬於「大到不能倒」級別的機構,但萬一真要倒下,恐怕就真是「大到不能救」了,如今被瑞銀收購,可算是避免了最壞情況,不過,金融海嘯的危機,還沒解除。
這次危機,誰是贏家/輸家?
每次危機背後,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先說輸家,肯定就是(1)小銀行,它們直接面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只好老實一點,在投資的債券和MBS到期之前,全面收緊放貸業務,盈利能力肯定大打折扣。另一個輸家就是(2)高科技行業,由於 SVB 倒閉,引發資金周轉這一層的生存問題,更別談融資擴張業務了。第(3)加密貨幣,就在這3家銀行倒閉期間,某些加密貨幣的交易結算陷於停頓,號稱跟美元掛鉤的Stablecoin USDC,同樣遇到像銀行擠提一樣,價格從$1一度下跌到$0.87,再次暴露了加密貨幣的風險本質。
最後的輸家,就是美國的納稅人。剛才提到,銀行業務過度集中,投資期限錯配的兩個問題,都側面反映了銀行經營不善;而FDIC破例兜底,大額存戶意外獲得保障,給人一個錯覺,就算從事高風險業務,到最後依然有政府撐腰。變相由個別納稅人,去給銀行和有錢人兜底。劫貧濟富,從道德風險的角度,值得商榷。
這次危機的贏家是誰呢?美國小銀行的存款流失,使大型銀行成為短期獲益者,有利於壟斷市場,競爭少了,利潤可以相對提高。



正如一開始提過,銀行倒閉,怎麼可能是件好事?我們看看FedWatch就知道了:對於3月22日的聯儲局會議,市場一周前預期加息50點子,SVB事件發生後,統統降到25點子。利率期貨預期,利率就此封頂,甚至在7月份議息開始掉頭回落。加息最大贏家,自然就是華爾街了,還有房地產投資者!
上一次的金融危機,可能要數到歐債危機了,離得有點遠,大家可能放鬆了警惕。樂觀一點看,每次危機過後,迎接更好的投資機會!
心繫香港,志在遠方。投資未來,成為有選擇的人。
思辰資本美國房地產基金,以投資美國Multifamily多戶型公寓作為底層資產,乘著美國經濟強勁、就業率高、薪金上升等良好環境,為租金創造上升空間,使我們的主動增值策略(Value-add Strategy)更順利地推行。 (什麼是Value-add?請參考:投資增值|美國買樓收租等升值?增值投資策略 主動提升物業價值) 欲了解更多?請參考我們的「美國房地產」投資專頁。
更多文章:
何謂宜居?退休移民 在職移民 生活性價比分析
房地產基金巨人,炮製資金黑洞
FTX 破產 加密之神 原是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