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社會氣氛,提供了最佳的契機,去根治香港社會深層次問題。因此,社會各界對於林鄭施政報告,抱有相當的期望,尤其針對香港人最關心的土地房屋問題,林鄭這次究竟解決了多少?我們短評一下:
房屋供應,是一場數字遊戲







先說公營房屋供應,未來10年33萬個單位,這個數字真不少。但仔細看看報告,在首五年只落成這33萬個的三分之一,意思是未來五年只有11萬個 ,相比過去5年的9.65萬,實在沒多多少。11萬分5年,年均2萬個,比起過去10年的平均一萬多個,實在也沒多多少。



再說私營房屋,報告提到要通過賣地和鐵路物業招標,未來10年供應10萬個私人單位的用地,等於每年1萬個。相對過去幾年同類型土地供應量,實際上並沒增加。
房屋供應的遠景都已經這麼保守了,實際執行落實可能還要打個折扣,政府對解決住屋問題的決心,看來還是不夠。
土地供應,是望梅止渴的遠景
整個報告最吸引眼球的,應該算是「北部都會區」計劃了。



北部都會區包含了天水圍、元朗、粉嶺和上水等已發展地區,並有六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 20 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佔地300平方公里,相對全香港土地面積1104平方公里來說,這已經是大概四分之一的土地了。真要全開發起來是不得了。
都會區位置臨近深圳邊界,加上鐵路基建,發揮中港融合的優勢,是個大刀闊斧的宏圖遠景。比起「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合理得多了。難怪貫穿整個施政報告,明日大嶼只出現過3次,後面還要加上「願景」兩個字,看來明日大嶼這個空中樓閣的項目,要淡出歷史舞台了。



對應到房屋供應,都會區預計將提供90.5到92.6萬個住宅,容納250萬人居住。這裡面,現有住宅已經39萬個,原先已規劃好的發展項目將提供約35萬個,而這次都會區規劃新增的則只有16.5-18.6萬個。某些網絡媒體直接扭曲為92萬個新增住宅,讓人啼笑皆非,魔鬼在細節,讀者明鑒!
願景是未來,問題是現在
再好的計劃,要花上20年以上去推出,對眼下面臨住屋問題的香港人來說,真只能望梅止渴。
至於,香港星斗市民最痛恨的高樓價問題呢?施政報告非但隻字不提,反而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受到北部都會區的計劃刺激,新界西北樓盤立刻就抬價了5%。
香港星斗市民上車難吧?施政報告當中,沒推出立即可執行的惠民措施,很多人希望看到的「減辣」,降低按揭保險門檻等等,都一概沒有。目前全靠開發商「呼吸Plan」上車的業主,面臨未來加息和信貸風險,這是個地雷,但只要一天不爆,政府就當它不存在算了。
平心而論,房屋問題這一頑疾,要指望在任最後一年的特首去提方案,本來就是期望過高。
地產商又双叒叕是大贏家嗎?
來自中央政府要求,解決房屋短缺問題的潛台詞,就是要香港地產商從香港社會福祉出發,放棄既得利益。最近地產商面對輿論壓力可真不少。
如今,對地產商來說,施政報告可真是一場「及時雨」。要知道,他們在北部都會區內,坐擁大量農地,政府要推動鐵路基建,這麼下來,地主要發財了?
不過,市場切忌開心太早。雖然都會區開發土地是真的,土地屬於地主也是真的,但是怎麼收地?怎麼開發住宅?重點在執行。在「共同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大環境下,一切盡有可能!
星斗市民繼續躺平
施政報告推出了宏圖遠景,執行得宜的話,可以是個「齊心同行,開創未來」的德政。施政報告一開始就提到「不忘初心」,貫徹一國兩制是初心,為市民謀福祉,本該也是初心。
然而,市民當下的燃眉之急,依然是住屋問題,「願景」只能畫餅充饑,隔靴搔癢,遠水救不了近火,政府還是給市民拖延問題的印象。
這份「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施政報告出來了,大家卻只看到了政府定格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反高潮畫面,難免會感覺略有所失吧?
香港樓價虛高,與其繼續盲目高追,更多投資人會出走香港,選投海外物業,利潤更可觀。
以房地產基金形式投資到美國多戶型出租公寓,入場門檻較低,並且能令投資者享受穩定租金回報,在扣除了各種管理費、稅費和交易費用後,給到業主約5%的現金租金收益率。而出租公寓租約較短,物業經過翻新後,還可以靈活地上調租金,帶來樓價上升體現10-20%整體年化收益率,是抗通脹的理想投資。
讓你的財富走得更遠, 思辰資本, WhatsApp +852 98485634
更多文章:
香港樓市冰與火之歌(三):主宰香港未來的世紀博弈?
香港樓市冰與火之歌(二):樓市這塊香噴噴的大芝士,要動了!
投資增值 | 疫情之下乘風破浪的Multifamily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