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投資的兩大難題
當前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無非就是兩件事:疫情 和 通脹
我不是醫學專家,不敢班門弄斧,胡亂分析疫情變化,只希望疫苗爭氣點,真正能夠戰勝病毒,讓全人類生活恢復正常。
然而,通脹這隻老虎,雖然已經離開我們有20多年了,年青一代幾乎不太認識。但對於了解經濟歷史的人來說,通脹並不陌生,也知道它有多麼可怕。(請重溫:抗通脹|美聯儲否定短暫通脹 長壽變得好可怕?)
因此,我們金睛火眼般地觀察通脹數據,但願能防得住這隻老虎,保護大家的財富。

美國通脹已經創下30年新高,香港居然顯得風平浪靜
美國1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了6.8%,創下了1982年6月以來的新高。物價不斷攀升,拜登民望不斷沉底,跌至上任後新低的41%。目前,通貨膨脹已經穩固地超過了疫情,成為美國最大民憤。
反觀,香港呢?香港11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只輕微上升了1.8%。港幣和美元掛鉤,香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本該完全跟隨美國。然而,1.8% VS 6.8%,這個落差實在太大了!
我答應給大家分享的觀點,在這裡娓娓道來。
比較香港和美國的通脹指數
美國的通脹比香港高很多,這是為什麼?魔鬼在細節。我們拆解了美國和香港的通脹數據來源,嘗試解釋兩地通脹落差的原因。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通脹的最大源頭是能源、食品和交通,權重分別是2.8%,27.4%和6.2%。而通縮的最大源頭是住屋,權重佔了40.3%。






參考美國勞動部(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的CPI權重分配,食品(15.2%)和住屋(42.4%),相對香港政府的差異並不大,除了能源。
全球能源成本在過去一年的升幅高達30% 以上。而BLS 不把能源歸入單獨類別,而是放在交通運輸中的燃料子類別,以及住房中的能源子類別。因此,能源成本間接反映在整個 CPI 的變化當中。若要將能源作為單獨類別來進行跟踪,能源則佔了指數約6.2%的權重,相對香港的2.8%權重來說,能源在美國CPI指數的佔比更重,拉動了通脹指數。



另一點更重要的區別,就是來自於權重佔比約40% 的住屋。美國的住屋開支按年上升2-3%。反之,根據香港統計處數據,讓大家驚訝的是,香港的住房成本在下降,尤其是私人房屋租金,比去年下降了0.9%。
因此,香港之所以維持輕微通脹,背後的原因,是租金下降。
香港輕微通脹指數,表面上波瀾不驚,實際上暗流洶湧
換句話說,把香港的通脹指數拆開兩邊看: 佔指數40%的租金在輕度通縮,其餘的消費服務部分正在猛烈通脹。如果租金繼續下降,甚至把整體指數拖進通縮水平,並非不可能。
眾所周知,目前有不少香港人,都是靠收租來過日子的。尤其是有錢人,只要有樓在手,半世無憂…… 可是租金收入的萎縮,伴隨著消費品和服務成本的上升,收入萎縮,開支膨脹,對於這些在香港收租的人們,可算是雙重夾擊!
這是對準備投資在香港買樓收租的人的忠告,香港樓價的上升空間還能有多少?見仁見智。按目前情況,本身不到2%的租金回報率,加上樓價和租金還在下降軌道,在香港買樓要跑贏物價?可謂天方夜譚。
投資收益必須要高過通脤,不妨考慮在美國收租
美國住宅公寓的租金收益率在5%左右,樓價和租金在上升軌道,即使在疫情下,2021全國不同地區的租金漲幅在8-12%的區間。當地就業情況良好,4%左右的失業率是歷史低位。恰好遇上美國住宅公寓供求失衡的問題,(請參考:投資機會|美國的人住房問題 為香港人帶來長線投資機會)投資美國住宅房地產,解決通脹憂慮,正是良機。
讓你的財富走得更遠, 思辰資本, WhatsApp +852 98485634
更多文章:
海外物業包租公系列(四):海外收租要防範租霸
抗通脹|美聯儲否定短暫通脹 長壽變得好可怕?
30 年最強通脹來襲 一件必須做 一件必不能做 退休理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