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及退休規劃調查
根據恒生銀行進行的一項調查,於今年6 月訪問了超過630名30至64歲,持有100萬元以上流動資產人士,當中受訪者最為重視的三大人生目標,依次為:財務自由或理想生活(78%)、為理想的退休生活做準備(59%)、以及為家人提供更好或足夠保障(36%) 。
受訪者當中49%已為人父母,普遍希望照顧孩子直到大學畢業,經濟獨立為止。回顧2006年恆生銀行廣告中,提到「養大一個BB要成400萬」的訊息,啟發了家長們對理財規劃的關注。如今,要養育子女到22歲,由從前的400萬元,已經變成600多萬!據調查顯示,他們在子女的花費每年需要28.4萬元。
調查指,在面對退休部署時,66%受訪者顧慮自己年老的健康狀況,擔心沒有足夠的儲蓄支持醫療費用;65%受訪者亦表示擔憂退休後,成為家人負擔及無法維持現時生活水平。他們預計退休後的年度開支達27.6萬元,才能維持他們目前的生活水平。
養育子女和退休生活的成本提高了這麼多,要做到 「幼有所養 老有所依」,在當今的經濟大環境下,變得無比艱難。
退休理財方針一:對沖通脹
香港5月份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只上升1.2%,如此溫和的通脹率,真能反映大眾市民的消費體驗嗎?當然不能。「體感通脹」和「數字通脹」之間存在落差,我們早有分析。(請參考:美國通脹創新高,香港居然顯得風平浪靜)
市民欲自求多福,必先躲開一些投資陷阱,例如保險年金。因為年金將長期鎖定低派息率,無法抗衡通脹;長期鎖住本金,缺乏靈活性;若果持有期不夠10年的話,更可讓投資人顆粒無收,甚至蠶食本金。(請參考:保險公司不想讓你知道,年金的那些事)
在眾多資產類別當中,最能夠對沖通脹的,該數房地產。原因是建築材料和工資價格,都會隨著通脹而提升,建築成本和租金收入,也會提升。一方面,導致樓價上升,可以做到財富保值,另一方面,租金上升創造的被動收入,可以對沖通脹。
去年美國通脹率8%,樓價則上升了19%,事實證明了,房地產能對沖通脹。
退休理財方針二:避開本地經濟衰退
香港經濟面臨的問題真不少:面對資金外流,香港銀行系統結餘跌破2000億元大關,外匯儲備去美元化,動搖了聯繫匯率的穩定性(請參考:思考港元資產未來)。面對人才外流,香港在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都處於萎縮狀態。萬幸的是,本地樓市泡沫暫未破滅,但在全球資產價格膨脹的大環境下,香港樓價相對嚴重落後。這些問題的背後,側面反映著樓價已經被深度透支,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機。

再看2022年的中國經濟,正處於斷崖式下滑的風險,要做到穩經濟、保就業,並完成全年5.5%的增長目標,雖然很艱難,但以中國政府的本領,相信仍然可以排除萬難。但如今又多了一個保,就是保交樓!年初在中國的一項調查中顯示,居然有45%的置業人士,正遇上爛尾樓問題!爛尾樓小業主斷供,屬情理之內。恆大債務危機拖垮了房地產,房地產拖垮了銀行業。政府若不出手,爛尾樓問題恐怕只會有增無減!



退休理財方針三:避免貨幣貶值
因此,為了對沖通脹,並且避開本地經濟不景氣,不少香港人轉向海外房地產。
然而,有一點總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但凡投資海外資產,就必須考慮匯率波動。
被香港人趨之若鶩的英國房地產,當地樓價受惠於通脹而明顯上升,過去一年平均增長10%以上。樓價賺了,卻跑輸了匯率,英鎊兌美元年初至今,已經下跌了11.7%!



英美同樣都在加息,卻同人不同命!美國加息的直接效果,就是將散落全球的資金,吸引回去美國。美匯指數創下20年新高,這一趨勢恐怕仍將繼續。



同時滿足三大方針的投資策略
環顧全球所有發達國家經濟體,美國的情況可算是最穩健的。
當今世界烽煙四起,美國離開戰場十萬八千里,隔岸觀火,起到避風港作用。歷史告訴我們,從一戰到二戰到冷戰,美國在戰爭時期,經濟反而更興旺。
美國失業率3.6%,正處於50年來最低水平,就業市場可以支撐消費,中產階級亦有力支付房租,有利於投資住宅。
美元強勢,美國房地產租金收益率,也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這些都是吸引資金投入美國住宅房地產的原因。
心繫香港,志在遠方。投資未來,成為有選擇的人。
思辰資本美國房地產基金,以投資美國Multifamily多戶型公寓作為底層資產,乘著美國經濟強勁、就業率高、薪金上升等良好環境,為租金創造上升空間,使我們的主動增值策略(Value-add Strategy)更順利地推行。 (什麼是Value-add?請參考:投資增值|美國買樓收租等升值?增值投資策略 主動提升物業價值) 應對美國和香港的加息週期,我們則鎖定長期低利率,為我們的投資者規避加息風險。 欲了解更多?請參考我們的「美國房地產」投資專頁。
更多文章:
為未來移民生活 創造被動收入
聆聽任志剛言論 思考港元資產未來
15 年的移民計劃 只會計劃跟不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