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中学同学拉着我和他的一个朋友见面,因为他的那位朋友最近打算买年金,说是要为退休做好准备。这个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投身教育工作多年,平时已经有开工没有放工的节奏,更遑论花时间去研究投资了。
不太熟悉投资的他,看见保险公司年金广告,心动了跃跃欲试,于是过来问我朋友的意见。我那热心肠的朋友,自己说不清年金的问题,就把他这个朋友带到我面前,希望可以把他从悬崖边缘拉回来…
「年金回报率高达5%」是个陷阱
作为MPF转年金的推手,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当然要身先士卒,向长者猛力推荐年金,并且说年金回报率高达5%,在私人市场都绝无仅有,他本人都会买年金作投资组合,长者可以将部分资产放入年金。
魔鬼在细节,我们推敲这个5%回报的底细(如果读者不熟悉年金的运作方式,请参考早前帖文:MPF变年金,被偷走的那15年)。
「香港年金计划」保证回报率5%是事实,但这不是年化回报率,而是摊开了15年以上,全期加起来的回报率。以60岁男士为例,他需要等待整整206个月(17年2个月)的保证期,才能实现这个5%的回报。

打从一开始投入本金,到存续期间派发分红,到最后投资结束拿回退出价值,投资者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年化内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IRR是综合了整个投资期的现金流,推算出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17年保证期全期获取5%,推算出来每年的IRR就只有0.55%!等于投资人借钱给保险公司,资金被锁上17年,保险公司却只「保证」给你每年0.55%。这么低的收益率,跟1年银行定存差不多!罗局长这个5%回报率,真有误导投资人的嫌疑!
让保险公司尴尬的年金IRR



假设60岁男士投保:



年金实际上是个跟保险公司「斗长命」的对赌游戏,投保人越长命,累计获取的分红就越多,摊出来的IRR才能缓缓上升。然而,就算投保人长命百岁,保险公司借走你资金40年,才支付每年5%的融资成本……
怎么计,保险公司都是大赢家。
年金IRR的美化工程
保险公司心里明白,只要披露了IRR,就会让投资人想打退堂鼓了。面对缺乏投资经验的投资人,有些缺德的保险经纪,就会简单粗暴地把IRR说成毫无意义,建议直接忽略。而保险公司,就会拿保费支出可免入息税的特性来做文章,把省税的利益直接叠加在IRR之上,算成计划的投资收益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平平无奇3%的GIRR (保证Guaranteed IRR),就美化成5%的IRR了。
需要注意的是,省税只适用于「合资格的延期年金」产品(Qualifying Deferred Annuity Policy ,QDAP),对于所有的「即期年金」,如「香港年金计划」是不可能省税的。另外,为了美化IRR,保险公司故意把省税的视觉效果最大化,假设了最高的个人边际税率17%,实际上并不是对每一个投保人都适用。 (什么是 「即期年金」? 请参考早前帖文:MPF变年金,被偷走的那15年)



买了年金,本金即化为乌有
绝大部分的投资过程,都会以收回本金和利润来结束。例如买楼,持有期间每月收取租金,最后卖楼所收到的,就等于本金加上投资利润。投资结束后,还能再投资,让财富不断滚动。
然而,年金作为一个投资计划,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结束方式,并不存在收回本金这个环节。意思是说,投保人所支付的保费,好比泼出去的水,是打算收不回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持有期内派发的分红,本质上,绝大部分都是从本金抠出来的。 保证期过后,当投保人身故了,计划便结束,一切烟消云散,一分本金都拿不回来。
年金根本无力抗通胀
年金的另一大败笔,就是抗通胀能力。正如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我们正面对着通货膨胀持续攀升的风险。
保险公司答应给你的保证回报,是在如今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精算出来的。一旦买了年金,你就被定格在历史低位的回报水平,不会因应通胀而调整。今天,你可能想着买年金的决定,是为了将来自己退休后、没有收入的日子作准备。每月$5100,今时今日还能勉强满足生活最基本需求的,到17 年后够让你食几頓饭?
年金保证2%左右的IRR,即便是现在,都难以抵消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年金的保证收益,实际上固定了今后几十年的每月分红的金额,等于限制了投资人未来的购买力。 遇到今后更凶猛的通胀风险,谁都别休想,年金可以让你的财富维持对等的购买力。
给考虑投资年金的人的忠告
保险年金能传承后代吗?不,因为本金没了。能稳定增长吗?能,但回报太低,微不足道。能自制长粮吗?能,但靠这份长粮,根本无法应对通胀,只让人越来越穷困。
投资人在做投资决定前,应作理性分析,更合理地选择适合退休的投资产品。思辰资本的投资策略,是以稳健房地产作投资底层资产,借而创造合理、相对理想的现金流。对于准备退休想自制长粮的朋友而言,会是更可靠的投资选择。
让你的财富走得更远, 思辰资本, WhatsApp +852 98485634
更多文章:
MPF变年金,被偷走的那15年
林郑施政报告:隔靴搔痒的愿景,大家收货吗?
投资增值| 疫情之下乘风破浪的Multifamily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