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及退休规划调查
根据恒生银行进行的一项调查,于今年6 月访问了超过630名30至64岁,持有100万元以上流动资产人士,当中受访者最为重视的三大人生目标,依次为:财务自由或理想生活(78%)、为理想的退休生活做准备(59%)、以及为家人提供更好或足够保障(36%) 。
受访者当中49%已为人父母,普遍希望照顾孩子直到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为止。回顾2006年恒生银行广告中,提到「养大一个BB要成400万」的讯息,启发了家长们对理财规划的关注。如今,要养育子女到22岁,由从前的400万元,已经变成600多万! 据调查显示,他们在子女的花费每年需要28.4万元。
调查指,在面对退休部署时,66%受访者顾虑自己年老的健康状况,担心没有足够的储蓄支持医疗费用;65%受访者亦表示担忧退休后,成为家人负担及无法维持现时生活水平。 他们预计退休后的年度开支达27.6万元,才能维持他们目前的生活水平。
养育子女和退休生活的成本提高了这么多,要做到 「幼有所养 老有所依」,在当今的经济大环境下,变得无比艰难。
退休理财方针一:对冲通胀
香港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按年只上升1.2%,如此温和的通胀率,真能反映大众市民的消费体验吗?当然不能。 「体感通胀」和「数字通胀」之间存在落差,我们早有分析。 (请参考:美国通胀创新高,香港居然显得风平浪静)
市民欲自求多福,必先躲开一些投资陷阱,例如保险年金。因为年金将长期锁定低派息率,无法抗衡通胀;长期锁住本金,缺乏灵活性;若果持有期不够10年的话,更可让投资人颗粒无收,甚至蚕食本金。 (请参考:保险公司不想让你知道,年金的那些事)
在众多资产类别当中,最能够对冲通胀的,该数房地产。原因是建筑材料和工资价格,都会随着通胀而提升,建筑成本和租金收入,也会提升。一方面,导致楼价上升,可以做到财富保值,另一方面,租金上升创造的被动收入,可以对冲通胀。
去年美国通胀率8%,楼价则上升了19%,事实证明了,房地产能对冲通胀。
退休理财方针二:避开本地经济衰退
香港经济面临的问题真不少:面对资金外流,香港银行系统结余跌破2000亿元大关,外汇储备去美元化,动摇了联系汇率的稳定性(请参考:思考港元资产未来)。面对人才外流,香港在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处于萎缩状态。万幸的是,本地楼市泡沫暂未破灭,但在全球资产价格膨胀的大环境下,香港楼价相对严重落后。这些问题的背后,侧面反映着楼价已经被深度透支,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机。

再看2022年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断崖式下滑的风险,要做到稳经济、保就业,并完成全年5.5%的增长目标,虽然很艰难,但以中国政府的本领,相信仍然可以排除万难。但如今又多了一个保,就是保交楼!年初在中国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居然有45%的置业人士,正遇上烂尾楼问题!烂尾楼小业主断供,属情理之内。恒大债务危机拖垮了房地产,房地产拖垮了银行业。政府若不出手,烂尾楼问题恐怕只会有增无减!



退休理财方针三:避免货币贬值
因此,为了对冲通胀,并且避开本地经济不景气,不少香港人转向海外房地产。
然而,有一点总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但凡投资海外资产,就必须考虑汇率波动。
被香港人趋之若鹜的英国房地产,当地楼价受惠于通胀而明显上升,过去一年平均增长10%以上。楼价赚了,却跑输了汇率,英镑兑美元年初至今,已经下跌了11.7%!



英美同样都在加息,却同人不同命!美国加息的直接效果,就是将散落全球的资金,吸引回去美国。美汇指数创下20年新高,这一趋势恐怕仍将继续。



同时满足三大方针的投资策略
环顾全球所有发达国家经济体,美国的情况可算是最稳健的。
当今世界烽烟四起,美国离开战场十万八千里,隔岸观火,起到避风港作用。历史告诉我们,从一战到二战到冷战,美国在战争时期,经济反而更兴旺。
美国失业率3.6%,正处于50年来最低水平,就业市场可以支撑消费,中产阶级亦有力支付房租,有利于投资住宅。
美元强势,美国房地产租金收益率,也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这些都是吸引资金投入美国住宅房地产的原因。
心系香港,志在远方。投资未来,成为有选择的人。
思辰资本美国房地产基金,以投资美国Multifamily多户型公寓作为底层资产,乘着美国经济强劲、就业率高、薪金上升等良好环境,为租金创造上升空间,使我们的主动增值策略(Value-add Strategy)更顺利地推行。 (什么是Value-add?请参考:投资增值|美国买楼收租等升值?增值投资策略 主动提升物业价值) 应对美国和香港的加息周期,我们则锁定长期低利率,为我们的投资者规避加息风险。欲了解更多?请参考我们的「美国房地产」投资专页。
更多文章:
为未来移民生活 创造被动收入
聆听任志刚言论 思考港元资产未来
15 年的移民计划 只会计划跟不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