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引爆银行倒闭 2023年是危?是机?

加息引爆银行倒闭 2023年是危?是机?

加息引爆银行倒闭

矽谷银行SVB,全美国第16大银行,持有2000亿美元资产,美国科技初创企业的龙头银行,宣布倒闭。这一家连续5年被《福布斯杂志》,誉为美国20大最佳银行,银行在3月7日还发了tweeter庆祝这项成就,就在短短的3天后,银行宣布倒闭。究竟为什么呢?

用最精简的几句话来解释:就是SVB的存款客户,主要来自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经营困难,银行存款持续流失,而为了满足提款需求,银行需要急于变卖投资,造成大额亏损,银行想通过市场融资失败,造成了更大的恐慌,结果发生银行挤提。 SVB成为了美国史上第二大的银行倒闭事件。

Season-Capital-圖一:SVB成為了美國史上第二大的倒閉銀行
图一:SVB成为了美国史上第二大的倒闭银行

其实,就在短短一周内,除了SVB,还有两家银行倒闭了,加密货币银行Silvergate Bank,还有总部设于纽约,资产超过110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Signature Bank,亦因为资金清零,结束营业。后来,危机席卷到欧洲,连带瑞信这家百年老店,都出现了信用危机,要瑞士央行拯救,最终被瑞银收购。

银行接连倒闭,问题出在哪里?美国当局如何应对?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对后市的影响,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会否好像2008年雷曼倒闭后,引发金融海啸呢?

银行倒闭问题一:存款客户过分集中

SVB的存款来源,高度集中于IT行业,以及投资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疫情期间,美国推出刺激方案,在超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印了很多钱,因此,IT企业掀起了上市和融资热潮,SVB的存款,从2020年Q1的600亿美元,两年内,大幅攀升到2000亿,银行「水浸」。

Season-Capital-圖二:SVB-存款和投資市值變化
图二:SVB-存款和投资市值变化

但好景不常,从2022年开始,美国出现40年来最严重通胀,联储局加息,这些IT企业的融资能力下降。缺乏资金支持,科技业步入寒冬,为了支持公司日常营运,不得不提取存款。 SVB存款从流入,变成流出,银行存款从2022年3月最高峰的2000亿,下滑到年底的1730亿。到了今年,SVB存款流失加剧。

SVB的业务,高度集中于IT行业。同样倒闭的Signature Bank和Silvergate Bank银行,业务就跟加密货币高度相关,它们都支持24/7的Crypto支付系统,是加币货币交易商,用来收取客户美元等官方货币 (Fiat Currency) ,转换为加密货币的支付平台。

这三家倒闭的银行,业务都高度集中在高风险行业,钱来得快,去得也快!

银行倒闭问题二:投资周期错配

银行的业务本质是什么?就是吸纳客户存款,然后进行放贷或投资,赚取当中的利润。

客户的存款,对银行来说是100%责任,存款一般都属于短期,银行要保证客户可以灵活提款。而另一方面,银行用作投资的资产,是有风险的,亦会做长线投资。资产和负债错配 (Asset Liability Mismatch) ,是银行必须平衡的风险。

SVB利用客户的存款,购买传统意义上风险较低的债券资产,例如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MBS),以获取利润空间,整个银行业都一样,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妥。

可是,加息就将这个问题放大了!因为这些风险虽然低,但周期长的债券资产,在加息的情况下,价格就会下跌。当SVB存款持续流失,为了满足提款需求,就需要急于变卖这些债券,浮动亏损就变成实质亏损。 SVB出售的债券,市值高达210亿美元,被迫「硬食」18亿美元的亏损。

变卖资产造成亏损的同时,在3月8日,SVB试图通过配股集资22亿美元,来补充资金,但事与愿违,配股消息一出,导致股价大跌,配股失败,引起了更大恐慌,一天内的提款需求就高达420亿美元,是总存款的1/4!银行挤提,最后由于现金不足,在3月10日宣布倒闭。

长期投资,加上短期负债,即是投资周期错配,在加息环境下,往往向银行杀个措手不及。

政府应对措施 有效防止骨牌效应

美国有存款保障制度,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会为存户提供最高25万美元的存款保障。有了保险,对于散户来说,银行倒闭并不可怕。但高于25万的大户,就可能无法取回全部存款。而SVB和Signature Bank等存户,恰恰以大户居多,有超过90%的存款,都超越了FDIC保险覆盖范围。

这些大户,有不少是上市公司,光是在香港,存款在SVB的上市公司,非官方统计就有16家,公司不能周转,就会引发其他的违约。另外,SVB事件一出,势必动摇存户的信心,尤其是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就面临更大的挤提风险。

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当然靠市场自身来解决。例如,汇丰银行直接宣布,收购SVB的英国业务,收购价为1英镑,免费收编了业务之余,过程当中更不涉及到纳税人的钱,皆大欢喜。但能接受这种「先结婚 后恋爱」方式的金融机构,恐怕可遇而不可求。

反观美国本土,为了防止挤提潮的「骨牌效应」,政府就做了两件事:

  1. FDIC直接接管了SVB 和 Signature bank,而且打破25万存款保障的规则,即是给 SVB 和 Signature bank所有存户「兜底」,无论他们是否在FDIC保障范围,存款有多少,统统全额偿还。
  2. 针对那些面临类似问题的银行,美国央行提供全新的借贷便利,允许它们用金融资产抵押,相当容易地,以相当优惠的成本,从央行拆借资金,以应对大量的提款需求。

这一套组合拳,一方面停止存户的恐慌,另一方面为资不抵债的银行提供救命的资金流动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可以有效阻止骨牌效应。

危机解除了吗? Who’s Next?

这次倒闭的三家银行,都不属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 (SIFI),即是大得不能倒闭,一旦倒闭就会引发类似「雷曼事件」的银行。美国央行要去拯救这种级数的银行,还是绰绰有余的,影响有限,不会引发金融海啸。

但如果发生在SIFI当中的任何一家银行,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看看SIFI名单,30家银行里面,正面临着巨大压力的,不在美国,而是在欧洲。

深受财困的瑞信,面临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更被审计发现了「内部监控缺陷」,被迫延迟发表年报,正所谓祸不单行,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由于持股比例限制,不能再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最大股东都要「缩沙」,消息一出,瑞信股价就跌了24%。

幸好,就在同一天,瑞士央行提供500亿瑞士法郎(即540亿美元)担保贷款,强化瑞信资金流动性,短暂化解了危机。 540亿够不够?这个对大家来说可能是个天文数字,但大家如果留意的话,SVB一天的提款额就已经420亿美元了,540亿对于瑞信来说,有点杯水车薪,而瑞士2021年GDP是8000亿美元,540亿等于全年GDP的6.75%!作为系统性重要银行,瑞信是属于「大到不能倒」级别的机构,但万一真要倒下,恐怕就真是「大到不能救」了,如今被瑞银收购,可算是避免了最坏情况,不过,金融海啸的危机,还没解除。

这次危机,谁是赢家/输家?

每次危机背后,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先说输家,肯定就是(1)小银行,它们直接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只好老实一点,在投资的债券和MBS到期之前,全面收紧放贷业务,盈利能力肯定大打折扣。另一个输家就是(2)高科技行业,由于 SVB 倒闭,引发资金周转这一层的生存问题,更别谈融资扩张业务了。第(3)加密货币,就在这3家银行倒闭期间,某些加密货币的交易结算陷于停顿,号称跟美元挂钩的Stablecoin USDC,同样遇到像银行挤提一样,价格从$1一度下跌到$0.87,再次暴露了加密货币的风险本质。

最后的输家,就是美国的纳税人。刚才提到,银行业务过度集中,投资期限错配的两个问题,都侧面反映了银行经营不善;而FDIC破例兜底,大额存户意外获得保障,给人一个错觉,就算从事高风险业务,到最后依然有政府撑腰。变相由个别纳税人,去给银行和有钱人兜底。劫贫济富,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值得商榷。

这次危机的赢家是谁呢?美国小银行的存款流失,使大型银行成为短期获益者,有利于垄断市场,竞争少了,利润可以相对提高。

Season-Capital-圖三:Fedwatch-20230322-一周變化
图三:Fedwatch 2023.03.22 一周变化

正如一开始提过,银行倒闭,怎么可能是件好事?我们看看FedWatch就知道了:对于3月22日的联储局会议,市场一周前预期加息50点子,SVB事件发生后,统统降到25点子。利率期货预期,利率就此封顶,甚至在7月份议息开始掉头回落。加息最大赢家,自然就是华尔街了,还有房地产投资者

上一次的金融危机,可能要数到欧债危机了,离得有点远,大家可能放松了警惕。乐观一点看,每次危机过后,迎接更好的投资机会!


心系香港,志在远方。投资未来,成为有选择的人。

思辰资本美国房地产基金,以投资美国Multifamily多户型公寓作为底层资产,乘着美国经济强劲、就业率高、薪金上升等良好环境,为租金创造上升空间,使我们的主动增值策略(Value-add Strategy)更顺利地推行。 (什么是Value-add?请参考:投资增值|美国买楼收租等升值?增值投资策略 主动提升物业价值) 欲了解更多?请参考我们的「美国房地产」投资专页

更多文章:
何谓宜居?退休移民 在职移民 生活性价比分析
房地产基金巨人,炮制资金黑洞
FTX 破产 加密之神 原是死神?

預約查詢 Appointment Form
預約思辰資本為你提供免費初步諮詢服務。(思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香港證監會持牌法團 BOC105)為能更精準地提供服務,請填寫下面的表格:

請注意:思辰資本不提供房地產經紀業務

Make initial appointment with Season Capital for professional consulting, free of charge. (Season Asset Management Ltd., BOC105, is a licensed corporation of the Hong Kong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ervices more accurately, please fill in the form below:

Please note: Season Capital does not provide real estate brokerage services.

只適用於投資服務
Applicable to investment services.

只適用於投資服務
Applicable to investment services.

只適用於投資服務,可多選
Applicable to investment services. Multiple choice.

只適用於身份規劃海外移民顧問查詢
Applicable to identity planning and migration services.

只適用於身份規劃海外移民顧問查詢
Applicable to identity planning and migration services.